近期,滨州市优抚医院一病区将针灸、耳穴压豆、放血疗法、隔物灸等中医特色技术融入精神科治疗体系,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康复方案,临床反馈显著。
中医施治案例
患者王某,男,50岁,因烦躁少眠2周余入院,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焦虑、心情烦躁、过度担心琐事,伴睡眠减少,严重时彻夜不眠。入院后给予抗焦虑药物及助眠药物等治疗,患者焦虑情绪有所缓解,睡眠有所改善,但出现了便秘等并发症,口服通便药物效果一般。中医医师通过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,辨证患者为肝郁气滞证,以疏肝理气为治则行针灸治疗。经1周的针灸治疗,患者不仅焦虑失眠症状进一步缓解,便秘问题也得到显著改善,整体疗效获得患者高度认可。
中医如何认识精神疾病?
在治疗中有哪些特色和疗效呢?
现代医学所说的精神心理疾病也就是中医所论的“神志病”,神志是指人的精神、意识、思维以及情感活动,是属于人类大脑的特殊机能活动。中医认为“心藏神”、“肾藏志”,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,尤以心肝肾为著。
中医在精神科治疗方面有多种方法,主要包括针灸、中药、推拿、适宜技术、饮食调理和中医运动疗法等。
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插入细小的针,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。这种方法被认为可以疏通经络,促进气血流通,改善精神状态。对调节情绪,缓解震颤,改善睡眠,改善焦虑,调节体质、改善顽固性精神病性症状等有较好的疗效。
中药是中医用于调节五脏六腑功能的重要工具。中医认为,精神心理疾病多与心肝脾肾的失调有关。
例如,抑郁症患者常见肝气郁结,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开具如逍遥散、甘麦大枣汤、柴胡疏肝散等药方,达到调和气血、疏肝解郁的效果。
近年来,耳穴压豆、穴位贴敷、放血疗法、中药足浴等中医适宜技术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的治疗中,可有效调节脏腑气血功能,促进血液循环,调节神经系统功能,改善睡眠障碍,缓解精神压力,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。
推拿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来调理经络、气血的疗法。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,推拿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,改善血液循环,缓解焦虑和压力。常用的手法有按压、揉捏、推拿等,通过对特定部位的按摩,达到镇静安神的目的。
中医讲究“药食同源”,认为饮食也是调理身体的重要手段。例如,失眠患者可以多吃一些有安神作用的食物,如百合、莲子、酸枣仁等;抑郁症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疏肝解郁的食物,如陈皮、玫瑰花等。合理的饮食调理,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平衡。
中医运动疗法是一种通过调息、调身、调心的方法来调节身心的传统疗法。通过练习,患者可以增强体质,平衡情志,从而改善精神状态。常见的有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通过缓慢的动作和深长的呼吸,使人心神安定,焦虑和抑郁自然减少。
滨州市优抚医院一病区的临床实践表明,在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干预,有利于:
✓ 提高治疗效果
✓ 减少药物副作用
✓ 降低复发率
✓ 改善社会功能
✓ 提升生活质量
这种中西医相互补充、"标本兼治"的整合医疗模式,给患者带来不一样的治疗体验和康复疗效,为精神卫生服务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。